近年來,隨著鄉村旅游市場的開拓以及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環境影響下,休閑度假市場進入快速成長期,人們多數選擇家庭式出游、自助游、自駕游等休閑旅游方式,偏好個性化住宿和地方特色美食,帶來鄉村民宿異軍突起,不少鄉村閑置房屋被盤活,成為城市人寄托鄉愁、體驗鄉土文化的好去處。民宿作為旅游市場的“新寵”,正成為旅游經濟的下一個風口,小民宿開始撬動大旅游市場。另一方面,由于民宿植根于田野鄉村,對于推動我市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戰略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韶關作為北部生態發展區,鄉村旅游必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點,而在鄉村旅游“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中“吃、住”一直是鄉村旅游發展的短板,可以說,推動鄉村旅游,乃至全域旅游發展的關鍵和痛點就是民宿。以往我市在抓旅游工作時,往往追求旅游發展一步到位,追求旅游項目高大全,想一口吃成“胖子”,卻由于資金及其它要素條件參差不齊等問題,貽誤了發展良機。我們發展旅游要學會化整為零,條件稟賦好的要素如“住”、“吃”、“游”等可以優先發展,然后逐步歸零為整,最終做大我市旅游產業。
為深入、全面了解韶關民宿發展現狀,催化全域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推動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切實做到為韶關民宿的健康發展建言獻策,我會組織專題調研組先后赴韶關本地、惠州市博羅縣(羅浮山)、龍門縣(南昆山),贛州市大余縣(丫山)、龍南縣(虔心小鎮)、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莫干山)等地區進行深入調研。在此基礎上,調研組認真分析了我市旅游住宿要素現狀,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快韶關民宿業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供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作決策參考。
一、全市民宿業發展狀況
(一)規范行業管理。制訂了《韶關市星級鄉村旅游民宿服務質量等級劃分與評定標準》,命名一批星級民宿示范點。今年2月,我市完成了首批17家韶關市星級鄉村旅游民宿和旅游驛站的評審工作,并對丹霞印象連鎖客棧、曲江區沙溪小桃源生態休閑農場等單位進行授牌。日前,市旅游局組織評定了市級第二批鄉村旅游星級民宿,評選出三星級以上鄉村旅游民宿20家,其中五星級1家、四星級8家、三星級11家,市級驛站6個。
(二)加強行業培訓。為規范韶關市客棧民宿管理服務工作,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韶關市旅游局主辦、韶關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承辦,在仁化縣丹霞印象連鎖客棧舉辦了韶關市2017年客棧民宿經營人員培訓班。來自我市各縣(市、區)的近百名客棧民宿經營人員參加了本次培訓。
(三)成立行業協會。為了規范引導客棧民宿業健康發展,仁化縣委、縣政府成立了客棧民宿協會,從行業標準、規劃引導、平臺搭建、品牌推廣等方面幫助會員企業成長發展。我市鄉村旅游民宿如“丹霞印象”“墨江人家”等已經實現了品牌化集聚發展。
(四)客流顯著增長。僅以仁化縣瑤塘新村民宿為例,2017年瑤塘新村共吸引游客12萬多人次,經營收入約118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3.8萬元,相比2010年提高3倍。2018年1-10月,瑤塘新村接待游客數量已達13萬人次,90%以上的村民實現了當地就業,擁有讓不少城里人羨慕的工作環境。當地民宿的大力發展,有效緩解了節假日期間仁化及周邊酒店旅業住宿難的問題。
(五)帶動綜合效益。一是盤活閑置農房。按照一般估算,用于民宿的每幢房屋年平均租金3萬元以上,有效提高農村居民收入。二是帶動農民就業。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有民宿經營戶165戶,以一間民宿帶動5-10人就業計算,就可吸納農村勞動力1000人左右,按人均年收入3萬元估算,每年經營服務人員總收入可達3000萬元。三是促進了地方農特產品銷售。四是部分民宿公司化運營為地方培育了新的稅源。近日,韶關市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與廣東丹霞印象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將攜手打造一批獨具丹霞特色的精品民宿。五是通過發展精品民宿,對農村老舊房屋進行整體設計和加固,有效地保護、修繕了老舊建筑,充分發揮了老舊建筑的經濟價值。
二、我市民宿業發展特點
(一)經營主體多樣化。主要有三種:1、農民自主經營。農戶利用自有閑置房屋(房間),經裝修后自行經營、自主管理、自負盈虧;2、引入工商資本經營。空置的房屋租賃給工商企業,屋主收取租金,企業負責經營創收;3、公司+農戶合作經營。由工商企業投入資金,農戶以房屋產權入股的形式進行合作經營。
(二)發展類型多樣化。韶關鄉村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鄉土風情、傳統民俗、文化底蘊都很深厚,民宿發展類型多樣:1、依托景區、景點的景觀特色民宿。如仁化瑤塘新村民宿,乳源南嶺小筑,新豐云髻山居等;2、依托山區田園風光的鄉野體驗民宿;3、依托現代農業園區的產業特色民宿。如曲江區沙溪小桃源生態休閑農場等;4、依托少數民族、古村落的風俗體驗民宿。如乳源的臘嶺瑤寨·過山瑤文化生態觀光長廊、觀瀾山莊,始興的古堡俱樂部等;民宿類型的多樣化,順應了不同客戶的需求。
(三)經營層次多樣化。韶關民宿呈現從普通、中檔、高檔不同層次的發展。凡是農戶利用自有閑置房屋(房間)經營的,一般比較普通,價格大眾化,中老年人休閑度假者居多;利用現有農家樂改造為民宿的,檔次和價格中等,白領階層消費居多;由工商資本入駐的,資金投入比較大,檔次和價格比較高端,企業高層或年輕人消費居多。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產生原因
雖然我市民宿有一定發展,但經調研發現,我市民宿發展現狀與云南麗江、浙江莫干山或我省其他地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體現在體量較小、特色偏少、品質較低、美食不足、產業鏈短等方面。
(一)體量較小。廣東鄉村旅游大數據分析報告顯示,廣東民宿類產品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北部邊緣地區,全省民宿類產品共計3533個,其中廣州740個,東莞702個,深圳700個,中山256個,汕頭208個,惠州206個,清遠189個,而韶關僅為165個,排全省第八位。相對我市豐富的旅游資源,民宿發展尚有巨大的潛力待開發。
(二)特色偏少。大多數民宿,還只停留在最簡單的“吃+住”,并能未真正體現民宿的特色。紅色文化、禪意文化、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民族文化、珠璣尋根文化等文化元素運用較少,現有的民宿風格或設計理念都非常相似,要么是簡單修繕的農家路線,要么是小清新的時尚路線,缺乏文化底蘊和地域特色,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總體來說,韶關具有特色的民宿非常稀缺,行業的示范引領作用不明顯,不能滿足休閑旅游、品質旅游的需求。
(三)品質較低。由于民宿大部分都是由房屋產權人或承租人把自住或租來的房屋用來經營的,他們市場意識普遍不強,多數經營者只是關心自己的經營情況,而忽視整體的經營環境;缺少對民宿的精心包裝,造成同質化嚴重,知名度、吸引力和影響力有限;經營者創新能力有限。由于民宿經營者缺少相關的培訓和文化理念的渲染,與游客的溝通,很難體現韶關本地文化內涵,難以滿足游客高品質的消費需求。
(四)美食不足。吃美食、吃特色,是大多數人旅游的第一追求,也是旅游目的地重要吸引力所在。根據有關研究數據,世界范圍內,超過一半的人都覺得,想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最好就是去吃。有 62.7%的人非常愿意去新地方嘗新食物并且拍照曬微信微博炫耀;54.1% 的人會因當地美食照片吸引而去旅游;還有 46.9% 的人表示,如果是通過美食照片知道一個新地方,他們一般都會擇期前往游覽。可以說現在人們對旅游目的地的選擇已經從“用腳投票”上升到“用嘴投票”了,畢竟,“吃貨”的消費力是無限的。據相關數據顯示,在旅游中,吃永遠是旅游開銷的大頭,吃住收益比高達65:35,一直以來,我市旅游有關“吃”的文章沒有做好,僅能滿足基本餐飲消費需求,無法給游客以美妙的味覺體驗,離地方特色美食品牌還有不短的距離。
(五)產業鏈短。目前我市的民宿大多僅停留在1.0版,走的舊房改造之路,基本保持著房屋的原結構,體現鄉村旅游的風格,基本上談不上產業鏈。如果學習莫干山民宿發展道路,從“1.0”進階到“3.0”后,民宿經濟的快速崛起,也會帶動當地金融、客運、餐飲、建筑裝修和農業特產等領域,使得民宿旅游產業實實在在成為當地支柱型產業。
產生以上現象的原因有:
(一)機制缺乏。一方面,民宿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公安、消防、旅游、環保、衛生等多個部門,需要一部支持民宿發展與管理的政策性文件,對韶關民宿業健康發展加以引導。另一方面,民宿經營者宣傳營銷的手段比較單一,主要還是依靠網絡自營銷、“回頭客”和口碑宣傳,在當今信息資源大量涌現的互聯網時代,我市民宿尚未搭建專門的統一營銷平臺,缺少民宿行業的整體宣傳。
(二)規劃滯后。我市尚未就民宿發展出臺相關規劃,沒有對民宿以及民宿相關旅游配套產品、設施等進行統籌謀劃,民宿經濟處于自我發展狀態,這種無序狀態下建起來的民宿,有的不符合區域科學布局和合理適度發展的要求。
(三)獲證困難。目前我市的民宿還是以旅館業標準進行審批,獲得營業執照程序繁瑣,需要取得環保許可、消防許可、餐飲許可、特種行業許可、衛生許可等,而大部分的民宿由老舊民居改造而成,房屋結構、裝修等方面的特殊性導致普遍無法達到消防、旅館經營等國家準入標準,更談不上餐飲和特種行業許可證的辦理。
(四)監管空白。隨著我市民宿行業規模擴大,行業管理無規章的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在衛生管理、監督檢查、安全管理等方面,政策體系還不健全,消防、治安也沒有納入監管體系,安全存在較大的隱患。由于無證經營的民宿普遍存在,造成政府有關部門執法沒有依據,對民宿的消防、安全、衛生、環保等問題無法處理,令監管十分困難,同時也造成顧客投訴處理困難。目前我市對民宿的監管方面仁化縣做得較好,開通了投訴熱線,其他縣(市、區)還沒有實施。
四、對策建議
(一)予以高度重視,將民宿作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重要抓手。建議由市政府牽頭,成立由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旅游局、環保局、公安局、工商局等相關職能部門組成的民宿發展協調領導小組,形成聯審機制,建立重大事項議事協調例會制度,定期協商解決民宿發展中重大事項的決策及管理過程中涉及全局性、政策性問題的協調和處理,定期協商解決民宿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把發展民宿作為農民增收和旅游經濟的重要工作來抓。
(二)抓好關鍵環節,把握發展方向。一是開展調查研究。為摸清我市民宿業的基本情況,準確把握發展脈絡,建議市有關部門赴各區、縣(市)進行專項調研,深入到鎮、村、戶調查摸底,召開座談會,了解農村自然、生態、人文資源情況,聽取鎮、村領導和農戶的意見建議,探討發展鄉村民宿業的可行性。二是出臺政策文件。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建議出臺《關于加快發展我市鄉村民宿業的實施意見》,在產業發展之初,就順勢而為引導產業發展。三是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在環保、工商、消防等準入許可和經營許可的審批事項上應有所突破,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制定合適的準入門檻和審批辦法,精簡審批流程,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投資經營。四是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對于達到規定等級標準的民宿經營戶,按床位給予一定的獎勵;對于資源稟賦較好、市場前景廣闊的精品民宿予以重點扶持;借鑒浙江、江蘇等地的經驗做法,研究制定我市“扶持民宿業發展財政獎補辦法”,對利用風景區周邊的古村落內陳舊房舍改造成民宿服務設施的,按一定的標準給予一次性補助;民宿經營者很多都是當地的村民,也是政府號召的“脫貧”、“奔康”對象,應該在“小額貸款”,“減免稅費”等方面予以支持。
(三)堅持規劃先行,把民宿產業起點做“高”。一是堅持規劃先行,在我市的鄉村旅游規劃中加入民宿產業規劃的內容,切實做到“不規劃不批建”,并嚴格規劃的執行和落實,從而保證“全市民宿產業一盤棋規劃,一張圖實施”,避免同質化競爭。二是出臺相應的民宿發展規劃線路圖,明確重點發展區域,充分考慮產業布局、人口集聚、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內容,形成目標明確、布局合理、定位科學、特色鮮明的民宿發展規劃。同時,優化產業鏈發展,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專家智庫,促進產業鏈延伸,突出民俗活動、休閑娛樂、健身養老等不同主題,打造適合不同消費者群體、多層次、多元化的民宿產業體系。三是編制《韶關市鄉村現代民宿示范點工作圖冊》,計劃通過3年努力,建設一批國內一流的高標準農村現代民宿群,并著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國民宿業發展示范區。建議在培育民宿示范村(點)中力求做到有濃厚韻味的鄉土風情、融入自然的建筑風格、各具特色的裝修設計、豐富多彩的農事節慶等。在項目實施前,市、縣兩級主管部門可提前介入,給予具體指導。同時,加強工作的督促檢查,定期統計匯總各地的建設情況,對進度慢的地區進行重點督查并通報。
(四)集中打造“小而特”民宿,形成鄉村旅游“精品名片”。利用交通基礎設施改善帶來的“一小時經濟圈”、“兩小時經濟圈”便利條件, 依托“珠三角后花園”優勢,結合我市丹霞山、南華寺、南嶺國家森林公園、珠璣古巷等重點景區的建設,參照德清莫干山和韓國北村韓屋村的發展方式,建設一批民宿集群旅游區。
一方面,建議集中進行“小而特”民宿集群旅游區的打造。按照布局合理、規模適度、功能完備、特色鮮明、生態良好的原則,從我市篩選5至10個旅游開發重點區域,打造不同的民宿賣點。建議圍繞“名山”、“綠水”、“禪韻”、“紅色”、“民族”、“生態”、“養生”、“健體”、“科普”、“文化”、“美食”等方面,打造適合我市的“小而特”民宿精品,賦予民宿各種創意的靈魂。根據旅游者消費心理,深入挖掘文化潛力,不斷推出一系列有新鮮創意、有經濟效益、有參與體驗、有情懷寄托、有特色美食的民宿產品,民宿有故事,才能耐人尋味。兄弟城市梅州等,把客家圍樓修繕開發為高檔餐飲和住宿一體化的民宿,而我們的特色老舊建筑還停留在“門票經濟”的階段,今后可以把我市極具特色的廣府風格建筑、嶺南風格建筑、客家圍樓建筑、民族特色建筑等,在保護修繕的基礎上,發展民宿產業,開發利用其特有的經濟價值;也可以針對旅游資源,在重點景區周邊依照相應的風格集中新建一批特色建筑專用于民宿發展,例如在南華寺周邊建設齋菜館和禪意民宿,在中心城區建設粵菜館和廣府民宿,在農村基層建設客家菜和圍樓民宿,在瑤族自治區建設長桌宴館和民族特色民宿等等。
另一方面,建議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古村落保護開發、鄉村振興戰略,緊扣廣東省“粵菜師傅”工程,開發利用韶關地方特色的菜式,鼓勵引導民宿企業招聘一批高水平的粵菜廚師,高標準建設5個以上民宿集群樣板村,10個以上示范村,通過幫助農村改善基礎設施、優化公共服務、開展粵菜師傅培訓、拓展產業鏈等方式,嘗試探索自主推進民宿產業發展的路徑。
(五)加強招商引資力度,促進民宿健康、有序發展。一是積極發揮政府的招商引資平臺作用,加強與國內外知名旅游公司的合作、對接,利用旅游企業的財力、智力以及營銷策劃經驗,對韶關民宿進行專業的指導和開發,或吸引有實力的旅游企業來韶投資發展民宿產業。二是加強民宿旅游宣傳,提升民宿形象品牌化。統一設計民宿徽標和形象,建設權威的民宿官網。旅游部門和行業協會可以組織相關的優惠性體驗性營銷活動,增強民宿的吸引力。三是相關部門要加強對民宿發展的服務質量、消防、衛生等方面的監管,開通全市民宿(客棧)監督服務熱線電話,確保有序發展,實現誠信經營。
(六)完善民宿公共配套、豐富旅游產品。一是完善配套服務設施。要加大對民宿發展區域的旅游交通、便民設施、生活設施、標牌標識建設等建設資金的投入。同時要加大對民宿區生活污水處理、道路設施建設、周邊治安環境的整治力度。二是加快推進民宿發展區域周邊的旅游項目的建設,增加可游性,使民宿和旅游項目形成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局面。尤其是要在民宿較為集中的區域,建設特色美食一條街,抓住游客的胃,才能留住游客的宿。三是豐富配套旅游產品。配套產品可分為副業產品和旅游產品。副業產品是指提供民宿住宿以外的餐飲、購物、休閑等配套產品。旅游產品是指聯合周邊資源和景區,開展各種主題旅游活動。四是實施民宿人才萬人培訓計劃。利用我市的職業教育資源,針對民宿產業培訓一大批高規格的管理、服務人才。
總之,以精品美食和特色住宿為發展打造的民宿產業,對旅游業的帶動作用將越來越大,亟待我們大力扶持和引導,使之逐步成長為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