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民進可謂中國民進的一個縮影——立身文教望民生,甘樹桃李守國本。韶關民進立會之初,便潛心耕耘于文教界。三十年彈指一揮,新老交替幾度,韶關民進與粵北文教事業的發展進步已密不可分。據統計,當前在任韶關民進五位主任委員中,有四位出身或立身于文教界,韶關三百民進會員中,從事文化教育工作者更超過八成,僅從此兩例,韶關民進之于粵北文教便可知一斑!
三十年來,韶關民進在粵北教壇獻計獻策,建勛無數,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從文化藝術到職業培訓,無不傾注心血。僅2011年,韶關民進關于文教建設的一眾政治提案便可圈可點!集體提案《關于解決我市義務教育欠債問題的意見和建議》直指義務教育經費統籌的的解決方案;《關于遷移韶州師范學校附屬小學低部校區校門垃圾站的建議》則貼近市民心聲;2011年政協大會發言:《關于進一步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建議》更從全局關注我市文化建設的長遠規劃。這些提案無不反映了民進人之于家鄉建設的滿腔熱血和無限忠誠。吐人民之心聲,盡參政之職責,作為一個參政黨,韶關民進可謂不負公眾之期許!
潛心做文教,是需要笨功夫的。唯笨能守拙,唯笨能務靜。三尺講壇,滿腹經綸,是容不得浮華與熱鬧的。身既入教門,心即拋名利!身肩樹人之偉任,面對的是莘莘學子,肩挑的是國運民生,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無清心寡欲的笨功夫,豈能抵制名利的誘惑?守得住為文教奉獻青春的寂寞?遙想當年中國民進的創始者如馬敘倫、王紹鏊、周建人、許廣平等輩,本皆為師表前輩,如非國家多難,為民族和平計,恐亦多不會棄文從政。投身風云,實屬無奈。正是此般前輩志士,舍身棄業,方換得今日國運日盛。民進創會至今,賴得中國共產黨之領導,風雨同舟,榮辱與共,中華盛世實現在望,我輩能秉乘民進先輩之心愿,傾身文教,既是我等后進應盡之責任,焉知亦不是我等之福份?由此而言,中國民進作為中國一個重要政治力量,能數十年如一日,拙守文教,從前至后,確是一脈相承的。
潛心做文教,更需要真功夫。教育一事,上干國運,下關民生,如無真憑實學,不僅難堪重任,更有誤國誤民之險。中國正值大國崛起之交,崛起成敗,在于人才,人才成敗,在于教育。故韶關民進在文教界人才薈萃。韶關民進會員中,大學中有教授學者,中小學中有國家級特級教師,國家級、省級、市級百千萬工程人才近十人。身在文教,鉆研學問更是師表,僅2011年一年,韶關民進會員中考取博士者便有兩人。韶關民進做文教,事無巨細,不計得失,不求功果,唯一心系于學子之需。2006年韶關市“7•15”特大發生洪災,韶關民進在自身尚受到重大波及之時,在民進廣東省委會的關注和支持下,率先作出反應,在全省民進系統內廣泛介紹災情實況和發動救助行動,積極為受災嚴重的各類學校募集善款。韶關民進的義舉,既為市委市政府所肯定,亦為廣大群眾所稱道。數十年來,韶關民進默默無私為韶關文教事業所奉獻者,此類事數不勝數。
韶關民進之點點滴滴,似無可大鳴大放之舉,然“盡心于本職工作,即為民進會員之最大奉獻”。現任韶關民進主任委員
韶關民進武江大專支部 呂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