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學報 發布時間:
“轉變中國農業園區發展方式,促進園區增效、農民增收、區域現代農業科學發展,以園區為實驗載體探索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將是未來農業園區發展的重要目標。”
農業園區正處轉折時期
“1994年建立了全國第一家農業科技園區——北京中以示范農場;建立了全國第一家綜合性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上海孫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之后,楊凌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和各省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陸續建成,各類農業園區大量涌現。”劉旭介紹說。
目前我國共有各類規模以上農業園區30000多家,其中農業科技園區5000多家,有73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1000多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4000多個市級農業科技園區。
劉旭說,這些農業產業園的建設和發展推動了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和推廣應用;帶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培育了龍頭企業,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帶動了農民就業,促進了農戶增收。
劉旭認為,現代農業園區作為農業現代化探索的載體,盡管取得長足發展,但仍存在政策滯后、管理不健全,投入少、后勁不足,企業少、品牌不響,人才缺乏、科技含量低,基礎設施薄弱、服務功能不完善等問題,亟待轉變發展方式。
“我國現階段農業園區總體上發展到了由數量擴張到質量提升、類型創新到標準創建、綜合示范向特色產業發展、政府引導向企業化經營轉變的轉折時期。”劉旭說。
劉旭說,高新技術推廣應用、先進設施進行裝備、科學規劃創新管理、各類人才按需培養將成為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工作的主要內容。
對于環首都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劉旭建議,要有計劃地建設一個綜合性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一批農業產業園、一批休閑農業觀光園等。與此同時,由河北牽頭會商京津兩市,在廊坊建設一個有現代農業園區內容的京津冀經濟一體化實驗區。
科學發展路徑何在
在談到我國農業園區科學發展的對策時,劉旭表示,要突出區域發展重點,分類建設核心示范園區;強化園區項目推進,不斷增加有效投入;加強經營,創新管理;加快人才培養步伐,實施科技創新驅動戰略;分類指導,強化企業主體地位;設施農業與大田生產基地并舉;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園區服務功能。
劉旭認為,應該依據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確定區域發展重點,按照“聚焦特色,優化結構,提升水平,形成規模”的要求,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一業一策,做大做強一批園區,并通過一批重點工程和項目帶動,加快建設一批高效農業核心產業基地和農業園區,并依托基地和園區,不斷放大優勢特色產業。
“要不斷強化園區項目推進,不斷增加有效投入。”劉旭說,在已經建好并投入運營的農業園區,還要加強營銷策略,創新管理方法。
“重點扶持有潛力的龍頭企業,引進高科技人才。”劉旭認為,應該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培植一批科技型創新園區,使之成為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業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緊扣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以項目形式組織實施重點科技攻關,著力提高新品種、新技術應用的研發和孵化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現代農業園區自我發展能力。
“園區傳統的功能主要是生產功能和示范功能,今后將以此為基礎,逐步向第二和第三產業延伸,實現第一、二、三產業聯動,使園區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要對區域內農業園區分清經營類型、主管部門、所有制性質,以利于分類指導。”劉旭說,對不同功能定位的農業園區進行分類扶持,形成多元投融資機制。
近年來,各類農業園區在投資機制上,通過利用各方面的力量籌集資金,基本形成政府投資、外商投資、園區自籌、銀行貸款的投資體制。融資渠道越來越寬,融資數量越來越大,從而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園區的良性發展。
“農業園區從本質上看是一種經濟組織,要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在農業園區建設的初級階段,政府積極介入并大力支持十分必要和重要。但從長遠看,政府必須逐步從中退出,一方面可以讓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進入農業園區,在該領域發展壯大,增強活力;另一方面可以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劉旭說。
上一篇: 以調研促進黨派建設 以提案彰顯黨派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