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武江區聯合支部 朱紅霞
摘 要:
所謂反思是指對自己的思維過程、思維結果進行再認識的檢驗過程。通過反思,可以深化對問題的理解,優化思維過程,揭示問題本質,探索一般規律;通過反思,可以溝通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從而促進知識的同化和遷移,產生新的發現。因此,在教學中善于引導學生反思,對于培養學生學會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促進學生反思,提高學習效率應從下面幾方面去做:一、激發學生反思的興趣,使學生樂于反思。 二、教會學生反思的方法,使學生善于反思。三、創設教學情景,引導學生反思。
關鍵詞:反思、反思能力、學會學習
參考文獻:
《新課程教材與教法》、《思想政治教學》、《中學政治教學參考》、《政治》等
正 文: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說得就是我們在生活、工作、學習、處事中要善于思考,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講述的是質疑是反思的基礎,反思是質疑的深化和目的,兩者相互作用。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拖累。從而,就會被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可見,懂思考、會思考、愛思考無疑是學習進步的“助力器”。我們人腦的思維方式有很多種,有一種思考叫反思,反思又稱反省、反映,是指對自己的思維過程、思維結果進行再認識的檢驗過程。這種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有利于促進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解決問題,成為學習的主人。《新課標》指出:“人們在學習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時,不斷地經歷直觀感知,……反思是思維能力的具體體現,有助于學生對客觀事物中蘊涵的模式進行思考和做出判斷。”杜威強調:“反思是理智行為的標志,能促使問題有效地解決及改進學習的效果。”通過反思,可以深化對問題的理解,優化思維過程,揭示問題本質,探索一般規律;通過反思,可以溝通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從而促進知識的同化和遷移,產生新的發現。因此,在教學中善于引導學生反思,對于培養學生學會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促進學生反思,提高學習效率可以從下面幾方面去做:
一、激發學生反思的興趣,使學生樂于反思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學生求知的動力,也是引導學生進入知識宮殿的向導。興趣一旦被激發,能加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能培養學生探索精神,開發他們的創造能力;能減弱學生學習中的疲勞,從而提高效率,取得優異成績。要想激發學生反思的興趣,首先要讓學生通過這種思維方式,有“恍然大悟”、“豁然開朗”、“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覺,深深體會到反思的好處。老師可以在課前或課后,盡量留出幾分鐘時間,創設學生感興趣、想知道的問題,引導反思。對那些結合實際而又具有普遍意義的、比較好的解決方法予以肯定,對當事人予以表揚,讓學生感受到“來有所學,學有所思,思有所獲。” 這樣容易調動學生的反思熱情。其次要讓學生認識到反思能幫助自己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校正學法,糾正偏差,減少負積累,提高學習效率。第三在情感的基礎上刺激學生反思的熱情。如在教學中可以經常以微笑問學生:“你還有其他看法嗎?”、“你的想法與別人的有什么不同?”、“你覺得你的方法好在哪里?”等等。老師親切和藹的態度,既讓學生放松心情,又讓學生感覺自己倍受關注,自尊心、自信心容易樹立起來,敢大膽回答問題。通過營造學生輕松愉快的氛圍,誘發反思動機,調動反思的興趣,優化反思過程。
二、教給學生反思的方法,使學生善于反思
培根說過:“關于方法的知識是世界上最寶貴的知識”。要培養學生學習的反思能力,必須在了解反思過程的基礎上教給學生具體的反思方法。常用的方法有:(1)自我提問法。這種方法多用于學習過程和課后練習中,比如“怎樣做?”、“為什么要這樣做?”、“可以用幾種方法做?”、“哪一種方法更簡便?”、“錯在哪里?”、“為什么錯?”等自我提問去促進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持之以恒,學生不僅可以提高發散思維能力,還可以提高鑒別能力和學習能力。(2)自我總結法。當某個問題解決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解決問題的角度、方法、思維策略等方面進行總結,以尋求思維規律。比如引導學生經常反思:“通過這次學習或練習我掌握了什么?”“可以從幾個角度去分析問題?我現在的答案全面嗎?還需要從哪些方面去分析呢?我要怎樣運用這些理論知識去分析看待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在新課結束時或學生在家復習時,引導學生學會思考:“這節課我學到了什么?今天的課我掌握了多少?能力得到提高了嗎?思想覺悟是否得到提高?”(3)自我評價法。自我評價是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結果進行自我評判與分析的一種自我審視的行為。教師可以圍繞一節課或是某一單元的內容引導學生反思:“今天的課學了什么知識?我懂了多少?”“今天作業中哪些題不會做,原因是什么?經過思考解決了嗎?”“今天有什么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明天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與今天的內容有什么聯系”等等。自我評價的開展,讓學生隨時看到自己在學習上取得的成績和不足,培養學生對學習負責的態度。讓學生在反思自己學習的進程,重新樹立新的學習目標。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工作、學習倘使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們應該特別注意自動力的培養,使它關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學習之中。自動是自覺的行動,而不是自發的行動。自覺的行動,需要適當的培養而后可以實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貫穿反思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上課前、上課時、下課后都會反思,懂反思,想反思,愛反思;既對概念有反思,也對解題過程和解題結果有反思……。反思形成習慣,習慣成自然,反思能力自然提高,學習能力也將逐步發展。
三、創設教學情景,引導學生反思
1、引導學生在“探索新知”處反思
學習“新知”中反思是指對當前學習過程本身的反思,包括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習方法、操作程序以及獲得的結論等。例如:在學習“社會公平”時,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的:探索一:什么是公平?你認為社會公平應該是怎樣的?探索二:我們的社會公平嗎?表現在哪些方面呢?我們的社會有不公平現象嗎?表現在哪些方面呢?探索三:現在社會為什么需要公平?你知道政府采取哪些措施讓社會趨向公平。探索四:中學生應怎樣樹立公平合格意識?前三個問題的設計需圍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生活各方面分析”,最后一個問題是在前三個問題解決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剛開始學生在自主探索過程時,腳踩西瓜皮,踩到那就滑到那,想到什么說什么。當學生經歷、體驗了不同的探索后。教師引導學生反思:從剛才的探究中,你又發現了什么共點呢?你能把同學們所說的情況進行分類嗎?你是怎么推導出來的?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明白:看待公平與不公平這種社會現象,我們可以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生活各方面分析”,這種思考方法對自己今后學習有什么啟發?通過親身體驗、反饋、反思,從而獲得統一的有價值的思維模型,也培養了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這種思考方式特別在中考熱點復習中,比如:“注重改善民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整治互聯網和手機媒體淫穢色情及低俗信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幸福廣東”……。由于有了平時對學生的不同的側面,多角度的反思探索的方法與策略的訓練,學生在不斷的反思中,加強知識和能力的相互溝通,提高進行學習活動的能力。在復習這些專題時,就不會感到“無話可說”“無從下手”。
2、引導學生在“觀點失真”處反思
課堂探究中,學生往往因自身的主觀直覺,或受思維慣性影響,生成他們自認為正確、而實質上偏離真理的觀點。對此,為了發揮反思在學習中的作用,教師不要急于發表觀點,而應采用延遲評價、暫停教學的方式,給課堂留下冷場空白,為學生提供利于反思的空間,學生往往能夠自主洞察到原先觀點的缺失之處。比如在講肖像權時,有同學提出:未經充許,我把同學的相片放在我的QQ頭像中是否侵犯同學的肖像權。當問題一提出來時,許多同學紛紛爭著發表自己的看法。受前段學習“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屬于侵犯肖像權”。的慣性延伸,許多學生認為我又沒拿同學的相片去營利,所以不屬于侵犯肖像權。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強制性地評價扭轉顯然是不理智的,這時老師不必要馬上對同學們的答案下個結論,而是一言不發地微笑站在一旁。由于老師的沉默不語,給熱情的場面一份冷靜。學生在突如其來的冷靜中,必然會反思:難道我們的答案是錯的?錯在哪里?這種假借別人的相片使用會出現什么后果?這時有同學就提出:“網絡是個虛擬世界,一般看到QQ上的相片都是認為是QQ本人,假如聊天是用了不文明語言或做了不符合網絡道德的事,那會怎么樣呢?”,這無疑“一石千層浪”,學生又七嘴八舌討論。在爭論過程中逐漸明白“惡意侮辱他人肖像、擅自創制他人的肖像”的行為也是屬于侵犯肖像權。由于教師靈活利用空白藝術手段,給學生提供了反思的時空,使得課堂現場的失真觀點得到了自主糾正,讓學生在反思中成長,在成長中反思。在分析問題,尋找答案過程多了一份成熟的思考。
3、引導學生在“探究受挫”處反思
思想品德課探究的過程,對學生而言是無法預知的領域。因此,他們往往會遇到一些難以逾越的探究障礙和學習挫折。并且,這些障礙和挫折因素的現實存在,將會直接影響課堂探究活動的后續深入。這時,教師應行使主導職責,適時介入,適度點撥,引發學生對已有探究經歷的自主反思,從中發現探究受挫根源,調整探究后續過程。比如在學習財產權時,“承包的荔枝樹能作為遺產被繼承嗎?為什么?”。有的說承包了就是自己的財產,當然可以被繼承;有的說承包的荔枝只是可以對現在的荔枝進行管理,從而獲得收獲,但荔枝樹還是集體的財產,不是私人的,不可以被繼承;…….誰對誰錯,同學們爭論不休,誰也難以說服誰,一時無法確定準確的答案。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反思“財產所有權的的含義以及包含的內容有哪些,在這些權利中哪個是主要的?”,“承包過程中,承包者對承包的荔枝享有哪些權利?”教師的設問點撥,有效地將全體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對問題探究的反思中來。這樣可以讓同學們通過認真的反思,明白“承包過程中,承包者對承包的荔枝有使用權與收益權,但沒有占有權與處分權”,答案自然慢慢浮出水面。探究中的反思使學生明確了該問題的閃光點和局限性,既鼓勵了課堂創新,又保證了探究有效。
4、引導學生在“尋找錯因”處反思
課堂是個出錯的地方。在我們的課堂中往往會因為學生思考問題的片面、或審題的點到即止、或解答的粗心大意,造成學習活動或作業過程中的一些錯誤。再加上學生常常忽視對解答結果的反思,因此結果有違實際、數據出現差錯等現象時有發生。老師要教學會學生懂得:學習需要我們常常反問“我為什么錯?”“我錯在哪里?”“我用什么辦法解決”。結合學生錯誤特點巧設思辨情境,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并給予親和評價。在幫助學生剖析錯誤、反思成因過程中,使學生增進對知識的掌握深度。
“學會反思”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短期達成的,它需要教師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和“一以貫之“的耐心堅持予以培養。因此,課堂上教師就要重視反思,鼓勵學生反思,并巧妙地利用反思,讓學生在反思的過程中自我成長,在反思的過程中學會學習,掌握知識和方法,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會學習!
上一篇: 如何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下一篇: 小學英語作業的創新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