湞江區曲仁中學 民進曲仁支部 常小玉
摘 要:本文著重就當前家庭教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進行分析,并探討在新形勢下如何處理好家長與子女的關系,為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有利條件,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關鍵詞:家庭教育,家長,心理健康
在我國,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學生的各類心理障礙有逐漸升高的趨勢。現實生活中,很多中學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健康的心理現象,如自我認知失調、人際交往障礙、以自我為中心等。表現在學習、生活上則是敏感、焦躁、胡亂猜測、厭學、缺乏自信、經不起挫折和失敗,甚至遷怒于人等等。其主要原因是后天環境方面的因素,特別是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所致,如:
1、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一些家長總覺得與孩子朝夕相處,對孩子了如指掌,其實并不盡然。許多家長對孩子的了解都有許多“盲點”。特別是對青春期的孩子,因為大多數家長不能及時調整心態、不能換位思考、不能把孩子當作一個真正的人來尊重,尤其是孩子的思想、人格得不到來自家長的尊重,所以家長和孩子關系緊張。
如“望子成龍”型,這是典型的中國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當的比重。家長們因為歷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長過程中的種種"遺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對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較高。具體表現如:重視分數。“學”而優則“獎”,已成為許多家長鼓勵子女學習的常用方法,“學習至上,成績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標。于是,家長包辦代替了孩子的家務勞動,一是心疼孩子,不肯過早地把責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讓孩子干“雜活”,怕影響孩子的學習。倘若孩子考了個好分數,家里便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長幾天都沒有笑容。
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對子女的愛就更為強烈。然而這種愛太多、太濫使愛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往往是愛子有余而教子不足,結果只能是“慈母敗子”,培養出“比先天愚型兒更可悲的情感愚型兒”。
這些不良教育方法往往是導致中學生不健康心理行為的重要因素。簡而言之,溺愛嬌縱的家庭教育,使子女任性自私、傲慢無理、貪圖享受;而粗暴專制的家庭教育使子女暴躁冷酷、粗野蠻橫,缺乏同情心。
2、家庭環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的言行直接影響子女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家庭對子女的影響也是終身的,家庭關系和諧、民主,父母相敬相愛,尊老愛幼,并能給子女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就會使子女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環境的熏陶,養成良好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習慣。相反,一些家長或其他家庭成員素質差,或行為不檢點等,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毒害。古語云:“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自然而然地會沾上某些惡習。如果父母、長輩行為不良,舉止不雅,如“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長此以往,對子女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有的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統一,當著孩子面唱對臺戲,孩子無所適從,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
另外,家庭結構缺損,家庭關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細心教育和關懷,都會造成孩子心靈的嚴重創傷。例如:某校高一年級學生陳某。學習成績一般,性格內向。父母離異,法院判其隨父親生活,他雖與父親同住,卻感受不到父愛,反而因父親成立了新的家庭而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父子關系疏遠。因此,在班級中,他缺少朋友,獨來獨往,不愿參加集體活動。有時他上課遲到,進教室時扭扭捏捏,有些同學笑話他,他就發火。課余時間,同學們在他課桌旁邊開玩笑,他就認為同學們在嘲笑他,獨自喃喃自語;同學們打鬧碰了他的桌、椅,他認為是故意鬧的,專門是針對他。由于性格內向,疑心重,自卑心理較重,缺乏可交流的玩伴,形成不合群的心理,拒絕與人交往,性格孤僻。
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長、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3、家長的文化水平
家長的文化水平這一因素相對來說比較復雜。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對公民的文化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長由于認識不到社會發展所出現的新情況對其子女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因而對子女不會施加新的壓力。而那些文化程度較高的家長,一方面能認識到社會發展所出現的新要求,從而促使其越來超重視孩子的文化水平,對孩子的學習要求也隨之越來越高,對其學習上的壓力也逐漸增大;另一方面,由于其本身文化素養的局限,在對子女的教育上沒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供自己使用,只能通過一味地增加學生學習負擔,或使用不良的教育方法,從而增強了孩子在學習上的心理負擔,誘發各類心理障礙的產生。
與學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其優點和長處。從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來看,他們之間更多一層血緣關系。血緣關系使子女對父母有一種特殊的信任感與親切感,因而,對父母的教誨愿意聽取。父母的喜怒哀樂時刻感染著子女,他們之間的心理相通使子女時刻受到父母的不自覺的影響;從家庭教育的影響途徑和方式來看,家庭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使子女通過耳濡目染而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它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有嚴密計劃和系統性的正規教育。長期的家庭教育熏陶使子女自然而然地把家庭中的諸多因素的影響,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動力定型,即定型化和自動化的條件反射系統。所謂“家風”、“家傳”就是家庭教育繼承性的一種證明;從家庭教育實施的時間看,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表現為早期性和終身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正因為此,家庭教育的特點也就必然帶來各種各樣的家庭教育問題,而家庭教育中最關鍵的也是最能動的因素是家長,家長在家庭中對于孩子的不良影響主要由于其有意無意中對孩子心理發展水平和發展狀況的忽視所造成。
因此,家長要全面看待孩子,要全面了解孩子,必須從實際出發,不能帶任何的框框,不能受印象的左右。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我們值得喜悅欣慰的過程,用欣賞發展的眼光心情去對待孩子成長中的任何問題,青春期是什么,它是人真正成為人的巨大兌變、裂變,成長總要付出代價。“生命需要過程”“生命重在過程”,這一點被許多家長忽略了。基于以上原因,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家長們提點建議:
1、理解和尊重子女。
不少父母心中有著苦惱,孩子長大了脾氣倔強,不像以前那樣聽話,這種逆反心理的產生,有來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內在因素,也有因為父母教育不當,不理解孩子造成的。進入中學,孩子生理上發生劇烈變化,心理上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表現在成人感、獨立感的增強、產生認識自己、塑造自己的需要及情緒“閉鎖癥”等方面。他們不少人開始寫日記,且上了小鎖。他們一方面需要大人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以為自己長大了,要獨立,要擺脫大人的管束。做父母的首先要順應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長,逐步改變教育方法,另外,應尊重孩子的獨立性,給他們一定的自主權利。
2、與孩子多進行平等的心靈溝通。
有些家長,認為自己的文化知識水平低,就放棄了家教的權利。把自己家長的職責等同于保姆,僅只供足吃喝穿用就足夠了,而教育,自己能力有限,就全權交給老師和孩子自己吧!經常碰到這樣的家長在與教師溝通孩子教育問題時,對老師說這樣一句話:我們沒文化,也不懂怎樣教孩子,就全靠老師多幫忙教育了;有的甚至說:我們也不懂他學了些什么,就等他自己去學好了;更有些家長對待孩子僅使用簡單粗暴的棍棒教育,有的甚至破罐破摔,放任不管由他去了,放棄了對孩子的教育。這些消極的語言,順其自然的行為,反映出了家長對教育孩子的又一種偏常的心理。殊不知,“父母本身就是一本形象的教科書”。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關心、耐心、細心,孩子會從中學會專心、細致、熱情、友善等等良好的品質。尤其是在孩子面對困難、挫折時,父母的關心、教育,哪怕是一句簡單的問候,都會在孩子的心中埋下健康、積極、樂觀、向上的種子。而父母那種順其自然,不聞不問的心理,破罐子破摔,很可能會給孩子造成心靈的創傷,埋下悔恨的種子。
家長們要與子女進行溝通,就要放下家長的架子,與子女平等的、民主的交流。少一點懷疑,少一些訓斥,更不能去侵犯孩子的隱私。
3、重視和睦家庭的建立。
父母應該非常精心地營造一個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父母應該以自己的言傳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每一個生活細節,讓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諧、文明、健康、寬松的家庭氣氛中。培養孩子活潑、開朗、勇敢、進取的性格,培養孩子良好價值取向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孩子樹立平等、契約、寬容、創新、共生的現代意識,讓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4、家長要成為子女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撫養者和監護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老師,對孩子有權威性影響。因此,家長的榜樣作用十分重要。孩子們一般都喜歡并尊重有文化、有教養、作風民主、舉止文明、關系和諧的家長。因此,家長以自己的言行熏陶子女。調查表明,許多學業不良的學生家庭缺乏良好的學習氣氛:家長經常約些朋友晚上打牌、喝酒、閑聊等,試想處于這類環境的孩子怎么可能安心學習?
綜上所述,家庭教育是一件很復雜的工作,一個很難掌握的問題就是在教育子女中,家長如何講究分寸,把握尺度。有一種翠鳥,開始窩筑得較高,怕小鳥摔死,便住下挪窩,一次又一次,最終把窩移得離地面很近,結果小鳥被人抓了去。同樣嚴格要求也是需要度的,但過了度,不講分寸,就會成為苛求,不但不能對孩子起積極的教育作用,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就會束縛孩子個性的發展,使孩子成為一個萎靡不振、少年老成的小老頭。平等、民主、寬容自然是我們教育孩子時必須遵循的原則,但一旦過了頭,就會成為放任,姑息養奸,家長也會失去教育的主動權。馬卡連柯曾說:“不管你們采取哪一種教育方式,你們都需要一個尺度。因此,也就需要在自己的身上培養分寸感。”這話是頗有道理的。家庭教育難就難在分寸的把握上。家庭教育與其說是科學,不如說是藝術。若不能很好地把握這種藝術,教育的結果往往于希望相反。
上一篇: 議論文如何使用事實論據
下一篇: 淺談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