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仁中學 民進曲仁支部 常小玉
論據是作者用來證明自己論點的理由和依據。寫議論文一般離不開事實論據,因為事實勝于雄辯,它比別的材料更有說服力。但是,如果論據使用不當,就不能證明論點,或降低說服力,那么,議論文如何使用事實論據呢?一般來說,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會選例
1、選例要準確、典型、新鮮
選用的事實材料應準確可靠,這是一個最起碼的要求。《義理、考據和辭章》中說:“即使細節的出人對于全部論證不發生直接影響,也會使人對于材料的全部可靠性發生懷疑,以至傷害論證的說服力量。”
生活中事實眾多,但用作論據的事物必須挑選具有代表性的,能夠揭示事物的本質的,并為大家熟知的人和事,尤其要選擇一些名人名事。盡量不要選擇本校本班的事作為論據,這樣的事例缺乏典型意義。羅列一般例子是毫不費勁的,但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或者完全起相反的作用。
“古往今來,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害人、害已、害事業。趙括和馬謖都自恃飽讀兵書,卻看不到自己缺乏實際應用的能力,結果一個紙上談兵,兵敗長平;一個自高自大,師挫街亭。”
這段文字選取了趙括和馬謖這兩個典型事例,從反面論證了人貴有自知之明,很有說服力。
為了使文章不僅有說服力而且有吸引力,論據還要求新鮮,要盡可能采用新鮮的,別人沒有用過或很少用過的材料。如果非得用陳舊的材料,也要努力開掘出新的東西來。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人惟求舊,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稱也。而文章一道,尤加倍焉。”社會在發展,新人新事層出不窮,選擇材料要緊扣時代脈搏,做到發人深省,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2、選例要緊扣論點
選材要弄清材料的實質,緊扣論點,不能貌合神離。比如在論證“勤能補拙”時,有時的同學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王羲之經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寫字,將衣服劃破,終于成為一個有名的書法家。仔細想想,王羲之確實“勤”,也取得了成功,但與補拙毫無粘邊,因為王羲之并不拙,那么,我們不妨換個例子:
“梅蘭芳小時候口吃,為了彌補這一缺陷,他堅持每天早上含沙練唱,最終改掉了口吃的毛病,成為一位聞名中外的藝術大師。”
梅蘭芳天天口含沙粒練習這是“勤”,有口吃的毛病這是“拙”,經過刻苦努力最終改掉了毛病,取得了事業的成功,這是補了“拙”這個例子緊扣了論點。
3、選例要多角度
選例不在多,而在精,如果能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去選例,那么會起到以一當十的作用,會使論證全面,更有說服力常用的選例角度有不同的領域(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不同性質(正面、反面)不同國別(中國、外國),不同的時間(古代、近代、現當代)。
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風流人物喪失理智,拜倒在感覺之中,鑄成千古遺恨!秦王贏政,開創了大秦帝國,何其壯哉!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他利令智昏,認為基業已固,企望恩蒙萬世,自號“始皇”,對人民實行野蠻殘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喪心病狂地“焚書”、“坑儒”、“以愚其黔首”,及至傳至二世,終致“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多么可嘆!被譽為世界物理界“偉人”,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杰出科學家牛頓,晚年為“感覺”所左右,一味信奉神學,走了與科學背道而馳的道路,令人扼腕。當代著名作家周而復聲名顯赫,身為共產黨員,卻為“感覺”左右,竟然喪失理智,不顧民族尊嚴憑吊靖國神社。跪倒在犯下滔天大罪的日本戰犯的腳下,給國家和人民造成奇恥大辱,他本人也因此聲名狼藉。
這段文字從古今中外的角度,從政治家、科學家、作家 的角度,從反面的角度來選取典型事例,說明了“跟著感覺走”的危害性,從而論證了“要跟著理智走的觀點,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二、會述例
1.述例首先貴在指向明確
表述材料,根本目的是為了突出中心,突出“話題”,突出“文題”,表述任何材料都不要忘了扣題表述和表述結束后的收題、點題。因為人物的經歷和人物性格都是多元的,表述事例時要始終指向中心話題、或文題、或段落分論點。
例:李白灑脫,不寄托于高堂的莊嚴,不艷羨那官場的利祿,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詩人的位置上,任清風滌蕩心胸,隨月輝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氣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冊上又多了幾分厚重、靈動的神氣!難道能說無仕途作為的李白沒有體現自己的價值嗎?(2005年高考一考生的滿分作文《價值與位置》)
文中點了一句“站在詩人的位置上”,段落結尾又反問了一句“難道能說無仕途作為的李白沒有體現自己的價值嗎?”,“價值與位置”這一話題指向非常明確,扣題很緊。
2.述例其次貴在語意集中
一個材料,包容的信息是多元的,述例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去龐雜,留其所需。有三個辦法。
第一是剪裁舍棄法。事實材料往往具有多面性,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可以發掘出不同的意義,一個論據往往能同時說明許多道理,所以敘例時,應據論點需要,對事例進行加工改造:瞄準中心,對事例進行剪裁處理,抓住需要信息,舍棄與論點無關的信息。而且原始材料往往生動具體,篇幅較長,而議論文運用這些事例材料的目的只在于印證觀點,說明道理,不是以形象動人,這要求在對事例材料的敘述上要變具體記敘為概括敘述。
如“機遇”這一話題作文,我們以科幻作家凡爾納為例進行剪裁舍棄:
原材料:被譽為“科學幻想之父”的法國著名科學幻想小說家凡爾納,十八歲時在巴黎學法律。有一次,他參加了一個上流社會的晚會。當他從樓上走下來的時候,童心未泯的凡爾納像孩子一般從樓梯扶手上往下滑,結果撞在一個胖胖的紳士身上。此人正是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從此,凡爾納結識了大仲馬,并在大仲馬的影響下,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
經剪裁舍棄可變為:法國科幻小說家凡爾納,就是一個善于抓住機遇的典型。他十八歲在巴黎學法律時,一個偶然的機會參加了一個上流社會的晚會。當凡爾納從樓梯上往下滑,正好碰在法國大作家大仲馬的身上。這個偶然的機會讓他興奮不已,他覺得這是個難得的機會,必須抓住它。于是,凡爾納主動結識大仲馬,并在大仲馬的影響下,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成為一代著名科幻小說家,被譽為“科學幻想之父”。凡爾納終生慶幸自己抓住了那次機遇。
經過剪裁舍棄,材料保留了原材料的時間輪廓,但在概括的同時,更加突出了“機遇”這一主題詞,使材料表述信息明確,語意集中。
第二是挖掘增補法。論據與論點之間在某種意義上說只有間接的聯系,只有把論據所蘊涵的意義挖掘出來,這個含義才能與論點發生內在的聯系,才能直接證明論點。因此,“敘例”時不僅要學會裁剪,還必須學會根據論點的需要,將事例中隱藏的東西挖掘出來,增補一些與論點相近甚至相同的詞句,使論據和論點相適應。
如2007年上海高考作文題《必須跨過這道坎》,一考生以英國記者卡特自殺為例進行了挖掘增補:
原材料:英國記者卡特,因一幅反映蘇丹大饑荒的新聞照片而榮獲普里策獎。照片反映的是一只專吃死尸的兀鷲,那兀鷲用貪婪的目光盯著一個因饑餓而瘦得皮包骨頭的蘇丹小女孩,等待她死后將她吃掉。照片引起人們很大的爭議,人們質問卡特:危難時刻為何不向小女孩伸出援助之手?你作為記者的良心何在?迪克里•卡特陷入深深的自責之中,連家人也不能夠理解他,最后他在絕望中自殺了,時年只有33歲。
挖掘增補后可變為:這叫人想起凱文卡特和他那張獲得普利策獎的照片:一位蘇丹女孩在前往救濟的路上被禿鷹襲擊著,她無力反抗。卡特用這張照片記錄了非洲大地的蒼涼悲情,卻被更多人指責缺乏道德與人性。(以上述例簡潔)其實他在按下快門后馬上擲出了石子,趕走了禿鷹,然而眾人的尖銳還是將這位攝影師的心刺傷了。“生命的痛苦遠比快樂更讓人難以承受”,這是他留給世界的最后自白之一。一顆明星的隕落猶如落水的石子般不再奪目,是什么讓我們失去了這雙善于捕捉世間之真、人性之美的眼睛?竟是卡特給自己壘起的一道坎。惋惜之余,是否還應喚起那心靈的堅強與無畏呢?倘若總是在流言里逃進陰影,這道心坎將永遠成為負擔。所以,勇敢的人,你必須握緊握緊拳頭跨過去!
這位考生的聰明之處是從原材料中挖掘出自己需要的三層論據含義:一是卡特的隕落是因為給自己壘起的一道坎;二是惋惜之余,我們還應喚起心靈的堅強與無畏,不要讓心坎將永遠成為負擔;三是要成就勇敢,必須握緊拳頭跨過這道坎!
第三是概括排比法。就是圍繞中心論點,用高度凝練概括的語言列出一組跨越時空的名人典例進行薈萃,并輔以整句句式進行排比表述。這種表述模式不僅讓論據內涵豐富,而且一針見血,能夠一語道破論據中證明論點的部分。它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事實疊加;二是整句形式。
例: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已是被無數古今事實證明了的真理。鄒忌直言諷諫,齊王懸賞納諫,齊國得以強盛;王平誠心忠告,馬謖固執己見,街亭終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征,開言路、納直諫,得有貞觀之治;朱元璋求教朱升,廣積糧、緩稱王,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銘的意見得到采納,精兵簡政,人民擁護;馬寅初的理論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國家受害……這些事例,不都有力地說明了“從善如流”的重要嗎?
注意:述例表述要強調事例的有序排列,或是時空順序,或是邏輯順序,視其所需而定。句式結構可以是連用條件句,或是連用因果句,或是連用反問句,或是連用轉折句,等等。
上一篇: 議論文寫作模式探究之如何“析例”
下一篇: 中學生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