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老爺車”口述史調查
近日,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韓雨、賈領、陳映江、鐘梓栩四位同學,作了一個關于“老爺自行車”的口述歷史調查,在石家莊、保定街頭發放了150份調查問卷,從自行車的品牌、價格、購買途徑等各個方面展示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自行車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并提到了一些現下已經陌生的觀念,如作為“三大件”的自行車其實并非是當時的結婚必備品。希望更多人能夠關注普通人的“歷史”。
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無論城市的大街小巷,還是農村的鄉路土道,都能看到自行車載人馱物的身影。帶大杠的“大二八”、輕便的“二六”……這些經典款式的“老爺車”已經隨著時代的發展退出了人們的生活。人們關于“老爺自行車”都有哪些記憶呢?
“洋品牌”好比如今高級轎車
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老爺自行車最著名的三個品牌是飛鴿、永久和鳳凰。北方多是天津產的“飛鴿”,而南方占主導的是上海產的“鳳凰”和“永久”。三個牌子的社會認可度都很高。總的來說,人們心中覺著“鳳凰”是最好的,當時傳言鳳凰車的標志牌是銀子做的,小孩經常偷偷撬走鳳凰的標志,這一習俗,在農村可以延續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
除了以上三個最著名的品牌外,還有一些當年比較有名氣而在今天已經不為人知的牌子,如天津的“紅旗”、日本的“僧帽”、“富士”。紅旗自行車的質量很不錯,但是名氣沒有同產地的“飛鴿”大。“紅旗”自行車也有出口,出口到國外的改名叫“麒麟牌” 。
“飛鴿快,永久耐(結實),紅旗加重也不賴。”這是當年人們對幾種品牌自行車的評價。
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僧帽”的地位就好比今天的高檔進口轎車。普通人根本買不起,一位受訪者提到,如果有一輛“僧帽”自行車停在路邊,就會引起不少人的關注。
一輛自行車可換210斤豬肉
從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中后期,“大二八”的價格一直保持在160元到170元。在黑市上,非法交易的自行車要貴一些,受訪者李大爺曾私下購買過一輛二手永久牌加重車,價格高達180元。20世紀80年代,二十六英寸的車子興起,價格大約120元。因為時尚漂亮,“二六”車的緊俏程度遠遠大于“二八”車,但是它的價格卻低不少,原因就是當時的市場經濟還不夠完善,價格都是統一規定的。
20世紀70年代,一斤豬肉八角錢,一斤大米八分,一斤面粉一角二分左右。“二八車”在當時算得上是奢侈品,一輛170元左右。也就是說,一輛自行車可以兌換大約210斤豬肉或1420斤白面或2125斤大米。一般的家庭要攢一兩年才買得起。
國產車如此,更不要提進口自行車。由于進口量太少,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進口自行車只是路邊的一道風景。一位受訪者回憶,自己家有幸擁有一輛日本產的“僧帽”牌自行車,那是父親從部隊轉業時帶回來的,只知道很好騎,價格幾許就不曉得了。
三張“二八”換一張“二六”
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前,買自行車除了要付現金,還必須憑票購買。自行車票相當于準購證。一般是上級分配準購證給各個單位。各個單位自行車票首先發給沒有自行車的人。但是,沒車的人太多了,于是許多地方就采用了抓鬮的方式來決定為數不多的購買權該交給誰?農村人要想搞到自行車票就更難了。
百貨商店的工作人員有更多的購車機會。在交通運輸部門工作的人也比較容易分到購車票。由于名額有限,要想早點買上自行車,必須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政府公務員的機會更要大于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
有的人攢夠了錢,卻苦于沒有票,于是開始求助于其他非正常的途徑。有人求助于私下交易,更有人在私下里販賣自行車票,三張自行車票可以賣到一百元。“二六”車走俏時,有人用“二八”票換取“二六”票。據受訪者回憶,三張飛鴿二八型號購車票可以換一張鳳凰的“二六”。
城里人上班用農村人運貨用
上班族買車子,主要是為了代步,車子輕便為妙,這也為后來“二六”車的興起埋下伏筆。
農民就不同了,他們賦予自行車更多的職責——馱運重物,諸如面粉、化肥一類。
改革開放之初,市場經濟剛開始運作,各地的貿易開始興盛起來。很多人用自行車運貨。張大爺回憶,20世紀80年代,邯鄲魏縣唯一有大型運輸車輛的就是他所在的運輸公司,但是出車很難。張大爺村里有人聽說山東臨沂缺綠豆,價格賣得很高,便組織了一個“大二八”運輸隊,十幾個人用二八車馱運綠豆到臨沂去賣。150公里的距離總共走了一夜加一個上午。張大爺當時馱了333斤,而車隊里馱得最多的達到了370斤。
六十九歲的趙大爺回憶,年輕時他曾經用一輛永久牌自行車從石家莊馱運二百多斤瓜子到任丘賣,走了一天的時間。
結婚用車不買“飛鴿”
“三大件”指的是結婚成家男方需要具備的三件器物。這種提法始于20世紀60年代,興起于70年代,到80年代以后慢慢銷聲匿跡。“三大件”的內容也有過微小的變化,最早是:自行車、縫紉機、手表。人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三大件”變成了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自行車在三大件中的地位始終沒有變化過,而且講究要“二八”大杠。結婚用的自行車,在品牌上也有一定講究。人們不喜歡在結婚時用“飛鴿”,因為它似乎象征著婚姻關系像鴿子一樣,一飛而散。大家更青睞于“鳳凰”,鳳凰是神鳥,代表著吉祥,很符合結婚時候的喜慶氣氛。
大多數受訪者表示,當時,有的姑娘家很關注“三大件”,沒有的話就談不成婚。但是,大多數人還是不會過多考慮這三大件。只要彼此相愛也可以成婚,并不是所謂的“結婚必備”。當時人們對于三大件的關注程度要低于今天人們對于房和車的關注度。
小姑娘騎上“大二八”不敢停
改革開放以后,外表呆板古典的“大二八”不能夠再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于是新的款式花樣層出不窮,不斷削弱老爺車的地位。在新的環境下,“大二八”的實用性減弱。城里人買自行車主要是為代步,圖個輕便,而“大二八”恰恰與其初衷背道而馳。20世紀80年代,輕便的“二六”一出現,迅速在城市的街道風行開來。
另外,“大二八”的體形也頗為令人頭疼。身材矮小的人在騎“大二八”時非常費勁。韓先生回憶,老家村子里一個小姑娘,在大人的幫助下跨上了“大二八”,騎起來后,由于車身太高,腿著不了地而不敢停下,怕一停就會摔得很慘。小姑娘一直騎,邊蹬邊哭,從這個村子騎到了另一個村子,直到摔倒在一片玉米地里。
(摘自《河北青年報》 作者:韓雨 賈領 陳映江 鐘梓栩)
上一篇: [漫談]古人刷牙用“嚼木”
下一篇: 御膳房的“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