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是現代人每天的“生活必備功課”之一,那么古人是怎樣刷牙的呢?
漱口護齒
未發明牙刷之前,古人普遍采用漱口來護齒。《禮記》中即有“雞初鳴,咸盥漱”的記載,表明古人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懂得了用漱口來護齒。不僅如此,還養成了早晚漱口的習慣。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諸病源候論》中記載:“食畢常漱口數過,不爾,使人病齲齒。”明確提出:漱口對保護牙齒的作用。宋人張呆的《醫說》中則直接對漱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世人奉養,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將臥而漱,去齒間所積,牙亦堅固。”
古人漱口也是頗有講究的,漱口有專門的“漱口劑”——鹽水、濃茶、酒。唐代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暖水含……口齒牢密。”“凡飲食訖,則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齒,得茶漱滌,不覺脫去而不煩挑剔也。蓋齒性便苦,緣此漸堅牢而齒蠢且自去矣。”用鹽水、濃茶、酒來漱口,確實有抗菌、殺菌、防止齲齒的作用。看來古人在尋找“漱口劑”的材質上,還真就下了一番工夫。
牙簽剔牙
隨著生活知識的積累,古人又發明了揩齒法,即用牙刷刷牙的方法。
考古學家曾在遼墓穴中發現過骨質的牙刷柄,它是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牙刷實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有關學者據此推論,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牙刷的國家。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發掘了漢末三國東吳時代的高榮墓葬。墓中有一個金質的、兩端分別為耳挖勺和小楊枝的龍形器物。經考證,認定此物為墓主人生前用來剔除齒間食物殘渣的口腔清掃用具,也即今天所說的“牙簽”。晉代陸云在致其兄陸機書中也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簽,今以一枚寄兄”的記載,說明當時人們已經開始用牙簽剔牙了,而且把這種東西視如貴物,不然陸云也不至于大老遠地給哥哥寄一枚牙簽。
樹枝擦牙
宋代時,出現了雛形的牙膏和牙刷。宋代醫著《太平圣惠方》中載有藥膏藥齒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細辛等,每用擦牙。”這就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牙膏。確切點說,這種牙膏其實是“藥膏”。與之相配套的,是植毛牙刷。宋人周守中在《養生類纂》中記載:“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說明從宋代開始,人們就已經開始用帶毛的牙刷來刷牙了,只是最初的材質是馬尾,這有些出乎人們的意料。
宋朝人對護齒還是有研究的,隨著雛形牙膏的出現,又出現了材質各異的“牙粉”。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就曾自己配制過牙粉,他把松脂和茯苓曬干搗末,篩出細粉來裝袋,這便是“蘇氏牙粉”。刷牙時,先把一小勺牙粉放嘴里,喝口水,漱一下,吐出,然后再刷牙。類似于現代醫生的先用藥棉消毒,然后再扎針。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也曾配制過牙粉,“沈氏牙粉”的主要原料是苦參,其制作方法與“蘇氏牙粉”基本相同,但是刷牙的方法卻與蘇不同:蘇是先用牙粉漱口,吐出后再刷牙;而沈則是在馬尾巴牙刷上蘸上清水,撒上牙粉,再刷牙。沈括的刷牙方式接近于今人的刷牙方式了。
除了這些護齒方法之外,古人還發明了一種簡易的刷牙方法:“嚼木”,即飯后嚼些嫩樹枝來清潔牙齒。《本草綱目》中即有用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的記載。《華嚴經》中說,“嚼木”共有十大好處:消宿食,除痰疾,解眾毒,去齒垢,發口香,能名目,潤澤喉嚨,唇無皺裂,增益聲氣,食不爽味。古書上是這么記載的,但沒經過現代醫學的驗證,我們也不要太當真。
(摘自《河北青年報》 作者:劉鍇)
上一篇: 長期伏案,易患頸椎病
下一篇: 【口述歷史】一輛自行車可換二百多斤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