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民進中央網站 發布時間:
一、面對千萬失能老人和獨子養老的局面, 社區養老勢在必行
2013年中國老年人口(60歲以上)將邁向2億,并且正以每年8百萬的速度猛增,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與此同時,人口老化過程中的高齡化加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數量持續增長。據統計2010年末全國城鄉重度失能老年人為1080萬,占老年人口的6.23%,這還不包括大量需要照顧的空巢老人、半失能老人和病人。
應對老年長期照護主要三種方式: 家庭養老、社區養老以及機構養老。眾所周知,面對老年人口的猛增和獨子養老的局面,單靠家人照顧已力不從心,而且也缺乏專業知識。機構養老多建在郊外,不僅支出費用高,探訪不方便,且缺乏鄰里氛圍,容易使老人覺得被社會遺忘。而社區養老,既能提供上門護理、日間照料、社區托老、志愿者互助等多種服務,也在熟悉的社區環境里讓老人們能找到安全感、歸屬感和親切感。面對少子老齡化、老年空巢化、空巢失能化的趨勢,未來我國對社區養老的需求將日益增大。
二、社區養老短缺的原因分析
國內社區養老發展相對滯后,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觀念認識不到位,不少職能部門和社區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和加強社區養老服務的迫切性認識不足。二是政策法規不健全,缺乏相應的政策法規和完善的服務體系支撐,扶持非營利組織發展的政策不夠完善,例如社區養老服務的非營利組織在登記注冊方面受到限制;社區養老服務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完善,比如養老服務質量、價格缺乏統一標準。三是社區養老場地少,基礎設施差,服務內容單一,不能很好的滿足老人們的需要。四是資金來源匱乏。目前主要是街道或者區一級的政府撥款、社會福利彩票收入和部分民間贊助等。五是專業工作人員缺乏,志愿者隊伍不足。較低的工資水平很難吸引人,目前社區負責養老服務工作的人,絕大部分沒有進行過專業教育或沒有接受過相關培訓。“社區能養老嗎?”成為人們普遍的疑慮。
三、幾點建議
1. 加強社區養老設施建設。發展社區養老服務離不開政府的宏觀指導。要大力推進多功能社區養老設施建設,根據社區老年人口密度、自理狀況,以社區、街道為單位,配設合理數量的生活自理型、生活協助型、特殊護理型,以及持續護理型社區養老結構。并在新建居民小區和進行舊城改造時,將社區養老服務設施作為公共配套服務設施,在供地上給予優惠,與項目一起規劃,一同檢查驗收。
2. 拓寬社區養老資金渠道。一方面政府加大投入,把建立社區養老服務建設項目納入財政預算制度。另一方面走社會化道路,以稅收優惠、購買服務、人才引進等為杠桿,鼓勵社會團體和個人投資社區老年人服務事業。同時,可根據老年人的實際承受能力,對一些附加務收取一定費用。要把政府投入、社會支援、老人支付和子女贍養義務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社區養老服務的長效機制。
3. 整合資源。居委會積極整合行政、醫療和社區福利等資源,搞好養老服務項目的準入、評估和監督。社區協調社區福利資源和老齡產業的開發,為從事社區養老的社會組織、專業公司和專業人士提供進入社區的便利。同時,進一步整合街道和社區文化站、衛生服務站、勞動服務站、老年大學(分校)等公共服務資源,聯合多方力量拓展服務范圍,搭建完善的社區養老服務平臺。
4. 規范服務流程和質量。民政部門應與相關部門協作抓緊制定出臺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的建設標準和服務操作規范等指導意見,對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加強管理、指導和監督。
5. 推進老齡研究。在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一批老年研究中心,深入討論社區養老服務與養老消費及老齡產業的互動關系,以此帶動有關養老護理、養老產業、職業培訓等學科的發展。
上一篇: 關于出差和會議定點接待制度的幾點思考
下一篇: 關于加強城市社區醫院建設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