湞江區教育局教研室 謝寒芳
一 課題的提出
近年來,隨著外語教學研究的深入和發展,人們越來越多地注意到心理情感因素對語言習得者的重要影響。外語教學不僅要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而且還要激發其動機、態度、興趣和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這些非智力因素又稱為心理情感因素。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其學習活動離不開積極情感的激發、維持、強化和調控。強調要將學生的學習與情感的變化及其影響緊密聯系起來,注重把情感因素引入學習之中。作為外語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師不僅要為語言習得者——學生提供可理解的語言輸入,而且要盡可能創造一種輕松、愉快、積極的環境,減少情感過濾的發生,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幫助他們盡快習得語言。
二、課題提出的理論依據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史帝文.狄.克拉申(Krashen)把杜雷和伯特(Dulay and Burt)的情感過濾觀點吸收到自己的理論中,提出情感過濾假設理論(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該理論認為情感因素直接影響第二語言習得。首先,它鼓勵語言吸收(intake),鼓勵語言習得者與本族語者進行交際,從而獲得必要的語言輸入(input)其次,它認為情感因素有利于增強語言學習者利用所吸取的語言材料達到習得目的。情感過濾的過程如下(Krashen,1982):
Input → ∣∣(Filter)→Language acquisition→Acquired →Competence
如圖所示,情感過濾多的習得者習得量少一些,因為允許進入語言習得量少一些,相反,過濾少的習得量多一些。習得者不僅要理解語言輸入,而且要樂于接受語言輸入(Krashen,1981)。Gardener 和Gliksman等人的研究證實,各種情感因素直接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成功。情感過濾是阻礙習得者充分吸收可理解語言輸入的心理屏障;決定其阻力大小的有學習動機、自信心、焦慮感等心理因素。動力大,自信心強、語言焦慮低的習得者情感屏障低,有可能獲得足夠的語言輸入。克拉申的情感過濾假設能幫助外語教師把注意力轉向學習者,尤其是注重對學生的心理情感因素的分析和研究。教師的作用不是決定學生應當學什么,而是找到對掌握外語有決定意義的因素,充分考慮和調動學生內在的主動精神,創造適宜的心理氣氛和環境,幫助學生擺脫心理束縛,減少情感過濾,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力,提高學習效率,盡快獲得語言習得能力,從而更好地促進外語的教與學。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1、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2、培養、愛護學生的自信心,降低語言焦慮
3、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人際關系
四、課題研究的條件
( 包括經費資料、設備、人力、手段、協作保障、學習調研等)教學資源:多媒體課室及課件、錄象、錄音機及錄音帶、掛圖、實物教具、相配套的輔助教材,讀寫資料、英文廣告等。
該實驗是英語教研員與學校一線教師共同進行的實驗,因此我們共享了區教研室的許多較好的教學資源,還可以得到市和區教研室英語資深教師的親臨指導。學校也為該班提高了最好的教學設備,如:多媒體平臺、課程資源等,市教研室的韶關市英語教學網的教學資源也為該實驗提供了較好的教學資源。同時,實驗教師取得了心理健康教育的C和B證,為該實驗的進行提供了較好的條件。因此,我們在人力、物力方面都將得到最大的支持。
五 實驗的主要方法、步驟、措施(含各階段的主要安排)
主要方法:樂學法、檢測法、文獻資料法、實驗法、調查法、定量研究法、激勵教學法等。
步驟:
第一階段:培養興趣,提高膽識,強化積極的情感因素。
學優生能對英語產生濃厚興趣,主動與英語教師互相交流,有較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對學習英語充滿自信心。
中等生能對英語產生興趣,基本能和教師交流,能有較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和態度,對英語能逐步提高信心。
后進生能對原來討厭的英語有改觀,能主動開口進行簡單交流,能逐步改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減少英語學習的焦慮感。
第二階段:優化學習習慣,改善學習態度,抑制消極的情感因素。
隨著英語學科難度的增大,學生對英語的消極情感也會伴隨著產生,因此這個階段如何抑制消極情感因素將成為重點,以優化學習習慣,改善學習態度,提高學習成績。
學優生對英語保持有一定的興趣,能以積極的情感因素推動學習,不斷提高學習成績,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中等生對英語在難度增加的同時還能保持有一定的興趣,能強化積極的情感因素,促進學習,提高學習成績。
學困生能自覺的抑制消極的情感因素的影響,能不放棄英語,盡力進行英語學習,逐步培養積極的情感因素,促進學習。
第三個階段是形成性評估與考試研究,是本課題研究的重點之一。通過調查研究,確定有代表性的新課程實驗基地,設計形成性評估實驗方案,指導實驗老師采取以下幾種形成性評價的手段和形式進行實驗:課堂反饋檢測、作業、課內外參與英語活動的程度和表現等,實驗教師通過觀察、交談、問卷調查、學生自評等方式組織進行,對學生的學習情感、習慣和態度等方面的評價,采用比較寬松、開放式的描述性評價形式;實驗不以學期和學年的一次性考試來評定學生,而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展情況、學生的興趣與自信心的建立、參與活動的意識和合作學習的精神進行科學的評價。實驗結合教學信息的理論和采用科學的形成性評價的手段,依據試驗教學目標分析評價檢測結果,調整教學策略,解決教與學中所存在的盲目性、低效性問題,為學生發展和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礎。整合前兩個階段的研究成果,完成《初中英語學習者學習中情感因素的研究報告》,為韶關市教育局和轄區中學深入開展新課程初中英語教學改革提供咨詢。
六、實驗變量
1,刺激變量:
教材:使用人教版初中英語教科書(含系列配套教材)和學校自主安排的校本開發教程。
教學條件:具備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基本設備,包括直觀教具、掛圖、錄音機、投影儀等。
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根據需要而定。
2,控制變量:
對象:選擇我區省一級中學第八中學的初一年級進行實驗。
參加學校自行確定一至二個實驗班,再選擇好相應的對比班,實驗班和對比班應隨機編班,水平大體平衡。實驗班學生人數應保持穩定,不得隨意進出學生。
教師:實驗
度等)基本相同,并保持穩定,實驗中途不得更換老師。
課時:嚴格按照國家教育部、省教育廳頒布的初中課程計劃和初中英
語新課程標準課時開課,實驗班、對比班相同,不得隨意增減課時。
3,反應變量:
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教學試點工作,探索適合山區不同條件的中學英語教學模式;實驗班學生的整體素質、能力和學習成績高于對比班學生;實驗班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強于對比班。
七、實驗周期
實驗進行一年,從2007年9月至2008年7月止。
1、制訂實驗方案,進行可行性論證及修改、完善。
2、做好宣傳動員工作,積極調動老師和學生的教改積極性。
3、對實驗學校的教師情況、教學設備等進行摸底了解。
八 、研究工作進度和預期研究成果
主 要 階 段 |
序號 |
研究階段(起止時間) |
階 段 成 果 名 稱 |
成果形式 |
1 |
教育政策研究階段(2007、9-2007、12) |
如何克服初中英語學習者學習中的情感焦慮 |
論文 | |
2 |
(2007、12-2008.5) |
初中英語學習者學習中的情感因素的研究調查報告 |
調查報告 | |
|
|
|
|
上一篇: 初中英語教師在任務型語言教學中角色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