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爱视频_91超碰中文字幕久久精品_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视_久草日韩在线_免费一级大片儿_久久九精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會員天地>園丁之家

初中英語教師在任務型語言教學中角色的轉變

來源:本網 發表日期:2013-04-22 14:52:21

韶關市第四中學  謝寒芳

[摘要]:我國中小學教學一直以來把英語當作一門知識來傳授。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課堂教學活動主要圍繞語言形式進行,機械劃一,忽視語言的交際應變性和得體性。任務型語言教學則要求教師改變課堂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變成任務的設計者、組織者、促進者、協調者,創設有利于習得語言的條件,讓學生用英語進行各種活動,通過語言做事來掌握語言。因此,實施任務型教學,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Step out of the lime light (Rivers p9)。本文就以本人在初中英語任務型語言教學實踐中教師角色轉變的體會和同行共同探討。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角色、中心、轉變。

一、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理念。

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簡稱TBL) 20世紀80年代外語教學研究者經過大量研究和實踐提出的一個具有重要影響的語言教學模式。該模式是20年來交際教學思想的一種發展形態,它把語言運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即直接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用英語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Task),將課堂教學的目標真實化,任務化,從而培養其運用英語的能力。也就是說以具體的任務為載體,以完成任務為動力,把知識和技能融為一體,通過聽、說、讀、寫等活動,用所學語言去做事,在做事的過程中發展運用自己所學的語言。簡單地說就是:為用而學(learning for doing),在用中學(learning by doing),學中用,學了就用。它立足于學生本身,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教師從學生“學”的角度設計出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完成各種任務的過程中逐步形成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任務型語言教學對英語教師的要求。

作為新課改中的教師,教師這一角色不再是“傳道,授業,解惑也!”其主要職能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知識的促進者,教育教學上的組織者、設計者,課程開發的研究者,“任務活動”的引導者、監督者和鼓勵者,在任務型教學中教師必須具備以下的能力:

1、基本的任務設計能力。任務型語言教學是以語言意義和語言運用為中心的教學,不是單純基于語言形式的教學。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建構語言系統和語言運用的需要選擇其感興趣的和實用的話題,并設計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例如,選擇“購物”(shopping)的主題,并設計出“開列購物清單”、“講價”、“寫網上購物指南”和“介紹購物經驗”等任務。

2、教師應具備有基本的任務操作能力。隨著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增強,教師不能再按照課本和教案傳授知識,他們必須從“演講者”變成“交流者”,學生開展“語言活動”的導演和任務完成的評價者。教師必須掌握各種基本的任務,課堂評價手段才能對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所表現的各種能力、智慧、技巧、潛力、態度和品格等做出客觀和合理的評價,幫助學生看到自己的成績與不足,并引導學生學會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

 

三、走出任務型語言教學的誤區。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任務型課堂教學的新理念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接受。但這種課堂模式在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中還只是處于初級階段,在具體實踐中還存在著很大的偏差。不少教師把完成一項轉換練習、回答問題、和對語言規則的歸納教學認為任務。在設計和實施任務型教學時容易走入兩個偏差:一是教學設計表面上是由任務組成,但“任務”本質上還仍然是語言訓練練習,而且大部分是在教師的控制下進行的,沒有體現出真實性和交互性;二是為做事而做事。“任務”只是讓學生自由地完成喜歡做的事,課堂教學松散、低效,無目標,只是部分人參與,且語言運用的質量不高,大多數人只是看熱鬧,“任務”沒有體現出是學習、理解、體會語言后的活動。任務型語言教學強調讓學生用英語來做事,這并不是排除語言知識的學習,而是不主張把語言知識尤其是語法規則的講授提到不應有的高度。現以一段教學實例加以分析:(Go for it 七年級上冊)

Unit 4. Where’s my backpack?

T: (Show a picture)

This is a picture of Tommy’s room.

There are many things in the room. Look at it carefully and answer my questions.

T: Now, who can tell me where’s Tommy’s backpack?

S1: It’s under the desk.

T: where’s the pencilcase?

S2: It’s in the backpack.

T: Where’re the books?

S3: They are on the sofa.

T: Where are the toys?

S4: They are on the dresser.

(The teacher show another picture of a room)

T: Now, who can tell m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pictures?

S5: In picture 1, the backpack is under the table, but in picture 2, the backpack is on the table…

上述課堂活動形式在目前英語教學中使用十分普遍,這種形式常被許多教師理解為“互動”是以學生為中心,因為從表面上看這種活動形式下的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參與率較高,而且整個活動是師生共同完成的,其間也有一定量的信息傳遞。但是,這種活動形式是“葵花”狀,教師是“花蕊”,學生是四周的“花瓣”。(見下圖)

從上圖不難看出,整個活動的主權掌握在教師手中,教師一問,學生一答,教師不問,學生不答,而且學生回答的內容往往是教師期望和預料的。因此,這樣的課堂活動實質上是以教師為中心,這樣的互動是在教師的嚴格控制下進行的。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愛動腦筋,勇于創新的天性。它不是一種先進的,有效的教學途徑。

四、教師在任務型語言教學中實現角色的真正轉變。

在任務型語言教學中,教師始終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創造新型的“互動性課堂教學”(interactive classroom performance)。Wills指出“語言的的互動是一種合作活動”它包括建立一個由發送器、接受器和語境三者構成的三角關系。(Wills 1981:29 46-47)在這個三角關系中,信息在發送器與接受器之間的互動不是單向地從教師向學生傳遞(即教師是發送器,學生是接受器),這是傳統的教學模式;也不是單一以教師為始發點,在師生之間交互傳遞,這不是真正的互動性課堂教學。真正的互動其信息走向應該是多維的,即以教師到學生,從學生到教師,從學生到學生,從個體到群體,從群體到個體,從個體到個體,從群體到群體??梢杂脠D表解釋如下:

 

 

 

 

 

 

 

在這種多維互動中,教師是平等的活動參與者。他們既是信息的發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這種關系體現在任務型教學中,教師角色可以概括為:1、教師是任務的設計者和呈現者。2、教師是任務的組織者和輔導員。3、教師是任務的參與者和促進者。4、教師是任務的觀賞者和評價者。下面同樣以(Go for it)七年級上冊Unit 4 Where’s my backpack的課堂實例來體現教師在新課堂中角色的轉變。本單元主要以學習方位介詞in/on/under等介詞的用法和能準確地表述什么東西在什么地方。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以下三個小任務(Task1-3)和一個主任務Task Four來實現教學目的。

Task 1

任務:Find the difference

目的:復習表示日常生活用品的英文名稱,幫助學生熟練掌握名詞的單、復數形式,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材料:TommyMary房間的圖畫,句型示范語言技能:speaking, listening, and writing.

活動形式:2人小組。

操作過程:

 

 

 

 

1、            教師分別掛出Tommy房間和Mary房間的圖畫。

Tommy’s room

Mary’s room

2、給每位學生發一張調查表格。(如下圖)

Things

Picture 1(student A)

Picture 2(student B)

backpack

 

 

pencil case

 

 

books

 

 

keys

 

 

3、要求學生在限定時間內填好表格。

4、教師收回表格,檢查正誤。

以上活動體現了教師是任務的設計者和呈現者,同時也體現了教師是任務的評價者。

Task 2

任務:Guess where the thing(s) is/are?

目的:學習介詞和介詞短語,豐富學生的想象,并調動其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

材料:文具數個,示范句型。

活動形式:全員參與。

操作過程:

1、教師用布將一位學生的眼睛蒙住,然后迅速藏好某個文具。

2、            請哪位學生用:“Is it under…?/ Is it in…?/ Is it on…?”“Are they on…?  Are they in…? Are they under…?”等句型猜測所藏文具的具體位置。每位猜測者限猜三次。

3、其他學生根據實際情況作出“Yes, it is.Yes, they are / No,it isn’t. No,they aren’t.”的回答。

4、全班評出“小機靈獎”若干名,以資鼓勵。

在本項任務的完成過程中,教師是組織者,學生是參與者,教師對學生既要放得開,也要收得回。

Task 3

任務:學生找出Tommy房間物品的準確位置,并根據語言信息畫出Tommy房間的圖畫。

材料:Tommy房間示意圖。

語言技能:writing, listening and speaking.

活動形式:兩人小組。

操作過程:

1、教師準備有Tommy房間的示意圖,要求學生找出物品相應的位置,并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用:“The book is on …The balls are under…”句型寫一篇介紹Tommy房間的短文。

2、學生A把自己的短文念給學生B聽,學生B根據聽到的信息畫簡畫。

3、學生B把自己的短文念給學生A聽,學生A根據聽到的信息畫簡畫。

4、學生A和學生B交換簡圖,并與自己所畫的簡圖相比較,核對自己是否有表述不當或對方有畫錯位置的地方。

5、學生A和學生B把自己寫的短文與對方畫的簡圖一起交給教師,教師作出等級評定,并提出修改意見。

6、教師布置任務,通過學生的參與,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目標語言。充分體現了wills的“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原則。

Task 4

任務:listen and draw

目的:復習有關家庭擺設的詞匯和表示方位的介詞短語,訓練學生的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藝術鑒賞力。

材料:水彩筆、白紙、錄音機。

活動形式:3——4人小組。

操作過程:

1、教師布置任務:學校要演出著名童話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導演想請學生幫助布置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房間。請學生聽導演的一段錄音,小組合作設計舞臺布置草圖。

2、教師發給每個小組一張白紙,然后放三遍錄音,學生3——4人合作完成畫圖,并根據自己的喜好給各種擺設涂上顏色。

3、收集各小組的圖畫,根據物品擺放的正確性,色彩的協調性,設計的美觀性,評選出“最佳舞臺設計”并展出其設計圖。

(此任務是主任務,又稱綜合性任務。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對所學知識起到一個“升華”的作用,充分體現了Willslearning for doing原則。同時,也體現了教師的是任務的設計者、組織者、促進者和評價者)

五、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反思

實踐證明,任務型語言教學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能體現語言價值的、先進的、有效的教學途徑。它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實踐空間,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但在操作的過程中,我們也會經常遇到一些困難。比如,班級人數多,組織活動的時候,要控制好全局也不是那么容易。教師在設計和實施任務型語言教學時,如何在任務和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學習之間建立直接的聯系,從而設計出既有真實性,交際性,又有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的任務,使學生既掌握知識技能又形成運用知識技能的能力。這有待教師全面理解正確把握任務型教學,不斷探索實踐和反思。

200410

參考文獻:

1.                 David Nunan,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with Go for it. Sep. 2002.

2.                 國家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5

3.                 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6

4.                 《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4

5.                 《中小學外語教學》 2002年第六期

6.                 《中學外語教與學》 2004年第六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西省| 平阳县| 土默特左旗| 榕江县| 西贡区| 绥宁县| 青岛市| 定边县| 辛集市| 怀宁县| 高碑店市| 如东县| 霍城县| 天峨县| 封丘县| 乌什县| 蓝山县| 喀喇| 滕州市| 天峻县| 南昌市| 丰都县| 建湖县| 邛崃市| 黄龙县| 综艺| 长丰县| 巴南区| 垫江县| 镇远县| 岐山县| 富蕴县| 德格县| 保山市| 金堂县| 嵊泗县| 平陆县| 天峻县| 眉山市| 衢州市| 高台县|